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成都生物所在亚高山人工林对林业措施的响应研究中获进展

  川西亚高山种植大面积的人工林,随着人工林的逐渐郁闭,出现生产力低下,土壤肥力退化等一系列问题。模拟自然的林窗式疏伐是一种常用的林业措施。林窗式疏伐能否促进林木生产力的提高,多大的林窗面积能更有效的提高生产力,目前还不清楚,该问题的研究对人工林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进一步研究亚高山人工林对林业措施的响应,成都生物研究所恢复生态学学科组赵庆霞等人在包维楷研究员的指导下,以茂县生态站35年生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分级云杉边界木(优势木、平均木、被压木)的径向生长(早材和晚材)对林窗式疏伐的动态响应,及其径向生长与微气候的关系。研究发现,林窗形成后,林窗内的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温度均有明显增长,且大林窗(200m2)增长最显著。大林窗显著提高了云杉优势木和平均木的早材和晚材生长,对被压木径向生长没有明显影响,而中、小林窗(80-120m2)对各级林木生长均没有显著影响。另外,优势木和平均木的早材生长与春季温度显著正相关关系,晚材生长与秋季光合有效辐射正相关,被压木径向生长与微气候的相关性较弱。研究表明,边界木径向生长对林窗式疏伐的响应主要取决于林窗微环境的改变及自身对资源的占有和竞争的能力。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林木对疏伐的响应机制及制定合适的人工林经营管理措施提供基础。 
  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gap-model thinning intensity on the radial growth of gap-edge trees with distinct crown classes in a spruce plantation”为题发表于林学主流刊物Trees-structure and 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