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加入收藏

牵手德国 打造“产业扩展槽”

培育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德阳职教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4月7日,位于德阳市泰山南路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内,四川工程产学研二期建设项目现场一派忙碌景象。“这2000多平方米的高大厂房,就是与德企共建的库卡机器人认证学院应用机器人厂房。”该学院副院长郭杰说,建成后将大规模培训库卡机器人应用人员,为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提供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
    德阳与德国库卡的“联姻”快速而有效:去年8月,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德国库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本月初,双方正式签订合作备忘录。5月,项目初期建设将全面完工,库卡机器人培训、应用、维修等设备将陆续入场。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唐健禾也在为“中德合作”忙碌着。学院正抓紧与德国柏林职业教育集团联手打造中德汽车学院。4月13日,学院作为主会场将迎来“中国制造2025对话德国工业4.0大会”。
    立足培育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实现与转型发展、产业调整“无缝对接”。德阳市教育局负责人对此予以形象解释:“职业教育发展好比兼容机,要尽可能多地预留扩展槽,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插什么。”作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德阳着手把培育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打造成引领西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名片。

打造装备智能制造“德式样板间”

    推进库卡机器人项目的同时,郭杰最近还忙着和另一家德国企业“通电话”,“我们要和西门子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应用创新中心’,计划本月下旬签订合作备忘录。”“创新中心建在哪里?能做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郭杰没有立刻作答,而是带记者参观校园内的数控生产性实训基地-智能制造中心。
    实训基地内,78台各型数控生产设备有序运行,如同企业生产车间。一台数控设备前,实训老师唐超正在为十余名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大一新生讲解设备运行原理。而一旁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大二学生们正在动手制作零件,完成作业。“这里既是教室,也是工厂。”郭杰拿着一个学生刚刚完成的零件介绍说,这是一家企业在“校中厂”定制的零件,如果检验合格,这个零件将作为产品进入市场,“学生正是在实战中得到培养锻炼,成长为应用型人才”。
    目前正在积极对接的“中德智能制造应用创新中心”是这里的升级版。“未来,这里将借助西门子的技术、设备,改造成一个无人、无纸的智能制造车间。产品设计完成后,只需轻轻一点鼠标,设计图纸就能自动传递给设备,并自动完成生产。”在郭杰看来,实现升级后,这里将成为装备智能制造的一个“德式样板间”,不仅能为德阳装备制造业全面升级提供全方位人才保障,更能提供智能化改造解决方案。目前,双方已完成总体架构设计,签订正式合作备忘录后,将进一步细化方案,力争年底完成一期车间数字化改造和智能仓储物流系统建设。

推动中德技能人才“流动”

    “牵手”德国,除了共建“校中厂”,共办“校中校”是另一条探索之路。
    去年3月,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与德国柏林职业教育集团在德阳签署协议,宣布成立四川首家中德职业技能认证培训中心,同时签署协议,联合培养汽车高端人才。中德(四川)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中德汽车学院成为双方联办的“校中校”。“引进德国汽车教学、维修、检测设备的同时,我们将按德方职业技术标准,培训、考核和颁发证书。”唐健禾说。
    目前,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已派出两批教师赴德参加培训。其中,5人取得西门子机电一体化项目认证一级证书,3人获得汽车机电维修师证书。两次赴德学习,该校教师肖红同时取得了两个德国方面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培训中心成立后,她将担任培训师。“未来,学生也能和我一样。”在她看来,搭建“校中校”平台,促进双方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自由流动”,不仅有利于打响德阳汽车工业职业教育品牌,也将更好地支撑汽车产业发展,注入更强的“德国制造业基因”。
    对于即将举办的“中国制造2025对话德国工业4.0大会”,唐健禾充满期待。“希望借机与更多德国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进更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模式。”他希望进一步促进机电、机械制造等行业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与国际接轨。

做强职业教育“德阳品牌”

    “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学校办学就跟进到哪里”,这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也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德阳经验”。
    走进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感觉和普通院校很不一样,整个学院实际就是一个产学研用园区。几年前,中国二重“世界之最”——8万吨模锻压机着手研制时,学校和二重就一起创办班级,培养技能人才,如今,大压机的操作手基本来自这个班;三峡“巨无霸”转轮焊接技术攻关,学校培养了29名骨干……
    目前,该校已与中国二重、东方电气、中航工业等企业合作,共建数控精密制造中心、金属蠕变实验室等,承担了多项国家高精尖装备和新材料研发制造任务。“工业机器人技术来了,我们还要一起攻关,把机器人应用到装备制造领域,推动德阳制造走向智能制造。”郭杰说。